概括
动静脉内瘘是指动脉、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一种安全并能长期使用的永久血管通路,包括直接动静脉内痿和移植血管内瘘。直接动静脉内瘘是利用,自体动静脉血管吻合而成的内瘘。
其优点是感染发生率低,使用时间长
其缺点是等待”成熟”时间长或不能成熟,表现为早期血栓形成或血流量不足,发生率在9%一30%,如超过3个月静脉仍未充分扩张,血流量不足,则内瘘失败,需重新制作。
动静脉内瘘吻合方式
小知识
吻合口径与血流量密切相关,一般为5~7mm(毫米)。
吻合口<3mm时,血流量常ml/min(毫升每分钟)。
血流量不足及处理
1)原因:
①反复定点穿刺引起血管壁纤维化,弹性减弱,硬结、瘢痕形成,管腔狭窄,而未使用的血管因长期不使用也形成狭窄
②内瘘未成熟过早使用
③患者本身血管条件不佳,造成内瘘纤细,流量不足
④穿刺所致血肿机化压迫血管
⑤肢体受冷致血管痉挛、动脉炎症、内膜增厚
⑥动静脉内瘘有部分血栓形成。
2)临床表现
主要表现血管震颤和杂音减弱,透析中静脉端阻力增加而动脉端负压上升;
血流量增大时,可见血管明显塌陷,患者血管处有触电感,静脉壶滤网上血流量忽上忽下,同时有大量泡沫析出,并伴有静脉压、动静脉压的低压报警。
3)预防及护理
①内瘘成熟后有计划地使用内瘘血管
②严格执行正确的穿刺技术,切忌反复定点穿刺
③提高穿刺技术,减少血肿发生
④嘱患者定时锻炼内瘘侧手臂,使血管扩张
⑤必要时手术扩张。
吻合口>7mm或者血流量>~ml/min时,影响心脏功能,增加心脏负荷。
动静脉内瘘选择原则
应遵循的原则
动静脉内痿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,制作时应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最合适的血管。
原则
1,由远而近
从肢体的最远端开始,逐渐向近端移行。
2,丛左到右
选择非惯用性上肢造瘘,以方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。
3,先上后下
上肢皮下浅静脉多,血液回流阻力小,关节屈曲对血循环影响较少;而下肢动静脉位置较深,两者间距大,吻合后静脉充盈不良不利于穿刺,且下肢蹲、坐站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,易形成血栓,感染率也高,故应选择上肢做内瘘。
4,先自身血管后移血管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